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欢迎您访问云顶国际业协会官网

30周年专栏

长路漫漫,匠心不变——记云顶国际业协会“30周年”优秀工匠获得者陆建新

信息来源: 云顶国际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9-01-07   浏览:4631

长路漫漫,匠心不变

——记云顶国际业协会“30周年”优秀工匠获得者陆建新

 

在建筑这个岗位上,陆建新一干就是一辈子

1964年,陆建新出生在江苏海门一个普通的农家,母亲一直身体不好,一家五口主要靠父亲一个人劳动支持。

1982年,陆建新18岁,他从南京毕业后来到深圳,在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项目——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做测量工作,亲历了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从此之后,陆建新便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陆建新被派到了深圳发展中心,这是中国的第一栋超高层钢结构大厦。虽然项目顺利中标,但在当时,我们却没有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经验。一家落标的香港企业调侃地说“这栋大楼由内地企业承建,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负责测量的陆建新暗暗较劲,他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一天天累积的勤奋和严谨,最终换来了深圳发展中心的屹然挺立。

2003年,当时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4年,当时的上海第一高楼,也是当时世界结构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7年,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也是当时华南第一高楼——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2008年,当时的深圳第一高楼,也是当时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陆建新担任钢结构项目经理。陆建新用自己的专注和执着一次次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

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作为项目经理的陆建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塔吊被喻为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生命线,现有做法是将塔吊置于核心筒内。

但受空间限制,平安的核心筒只能放置3台,运力无法满足工期要求,若使用4台,就只能附着在核心筒的外壁上,而这每台重达450吨的塔吊还要逐步爬升至600米的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

设计制造一套牢靠的塔吊悬挂支承系统,成为陆建新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他几个月时间吃不下,睡不着,提心吊胆,甚至凌晨3、4点钟起来发邮件叮嘱塔吊细节问题。因项目位于市中心,塔吊一旦坠落,就将是一场灾难。陆建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

而这项技术单在平安项目的应用,就为项目缩短工期至少96天,为业主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00余万元,这项技术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的特别嘉许奖!再次谈起平安塔吊,陆建新苦笑着说:“你看我现在讲起来好像没什么,毕竟过去了,那时候可不是这么回事,要是塔吊出现事故,我作为项目经理可是要坐牢的!”

每个行业都有奉献和牺牲,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陆建新每周一早上6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晨会上。论资历和能力,陆建新完全可以选择远离现场的艰苦环境,但他却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也曾经有猎头公司多次以几百万的年薪来挖他,他都拒绝了。他说:“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我以前从没想过能够参与这么多地标建筑的建设。是公司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

36年一路走来, 3600米建筑钢结构施工总高度,数字可以概括他过往的成绩,但无法诠释他一万三千多个日夜的一线坚守,只知道长路漫漫,唯有匠心不变。

来源:云顶国际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