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建筑时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9-02-19 浏览:1718
2017年2月和5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住建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意见》和《规划》中均提出了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工作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大力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新模式的决心,也预示着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快速铺开。
相应地,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合同文本要根据施工范围、承担责任的扩大进行相应的调整,明确发包方、承包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尽可能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工程总承包源自国际FIDIC合同条件,是一种与国内通行的施工总承包完全不同的发包方式。由于工程总承包新模式的承包范围扩大为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和施工建造为一体的承包模式,相应的合同条款也随之增加,表述也趋向复杂化,这类合同的文本合规、表述严谨、风险防范等方面都被提到了重要的高度上去。
但是,国内建筑行业对工程总承包合同的熟悉程度仍有待提高,能够熟练审查这类合同的专业法律人才更是稀缺资源。为了适应国家推进工程总承包的建筑业改革发展要求,有效预防、控制巨额投资的工程总承包合同的规范化运作,建筑市场各方亟需与国际接轨,提高工程总承包合同的签订质量和履行质量。于是,结合FIDIC推出的内容更为详尽的、条款更为完善的2017版新合同条件,引入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推行工程总承包合同的人工智能审查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崭新尝试。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是负责国内工程总承包配套合同修改、完善工作的主要参与方。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国际工程合同人工智能研究实务经验的全球领先专业服务机构。建纬和德勤强强联手,共同组建了《工程总承包合同人工智能审查研究课题组》,展开了专题研究。
工程总承包合同人工智能审查能产生的实际效果
在我国,在法律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2015年4月浙江试点电商网上法庭全流程在线解决; 2016年11月,最高法院和中国电科联合成立天平大数据公司,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2017年3月,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为法院现代化注入新动力;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2017年7月,建设智慧法院列入《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纲要》。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方面准确率、在文字处理方面的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对文本分析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法律服务中存在大量文书处理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这些发展促使其在法律领域得到了更多应用,法律服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愈发紧密。以法律事件参与者的三个主体,即当事人(个人或企业)、律师(律师及律所)和法院(法院及检察院等),可以列出很多基于AI 的产品服务:
对于当事人,可提供:企业法务支持-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法务监控、文书审核等功能;
对于律师,可提供:文书梳理-与服务企业法务类似,为律所提供整理案卷、检查底稿、法律合规审查、合同文本分析、诉述证据挖掘等功能;
对于法院,可提供:1、文书处理-如庭审语音转文字、判决书生成等服务;
合同审核属于企业法务知识,法务进行合同审核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化流程。
第一步是理清合同的结构和逻辑:合同条款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即合同条款的排列逻辑,通常按照合同履行的时间顺序或者合同履行的工作内容。
第二步是根据标准注意事项进行审核:根据以往专家规则,在内容方面合同审核要审查主体资格是否合格、看约定内容是否合法、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实用、审查权利义务是否明确、看交易需求能否满足;在排版方面审核是否美观、标点符号及语法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存在冲突、标准模块和必备条款是否缺乏。
在对合同等法律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法律文件进行阅读。人工审批过程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技术能明显提高法律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其核心在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专家律师的知识来深入的审查和理解法律文本条款,通过大数据训练让人工智能系统掌握文本审核技能,精准地指出合同等文本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包括一些不常用的、缺失的和有可能问题的条款,最终出具一份详细的审核报告给用户。
目前,此领域在国外的英文领域已有较多的成熟应用,如法律人工智能平台LawGeex与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法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合作,选取领域内20名有经验的顶级律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与经过训练的法律AI程序同时审查五项保密协议(NDA),并查找包括仲裁、赔偿等30个法律问题。比赛结果令人吃惊,人类律师的平均准确率达到85%,而AI的准确率达到了95%。人类律师平均需要92分钟,而AI仅花了26秒就完成了任务。AI在一份合同中达到了100%的准确率,其中得分最高的人类律师得分仅为97%。
同时在中国,以德勤和建纬研发的法律文本审核AI平台“端脑智能”(Cerebrum)为例,其在合同自动审查的效率和效果上也表现抢眼。经过文本的训练和学习阶段,一份合同的审核时间基本在30~90秒内,审核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8%以上。因此,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包括工程总承包在内的中文合同审查领域,具有较好的实用成果,其应用前景也令人充满期待。
法律文本审核的未来趋势
在法律文本审核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建立在各方沟通和谈判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全部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由法务人员进行合同审核仍然必要,但是人工智能在审核过程中将提供极大的便利:对于标准化简单合同,可以通过智能合同审核系统来提供保证一定准确率的合同审核报告和修改意见;对于非标准化的‘中间地带’合同,可以采用人机协作模式,由机器进行初步审核并给出初审报告,再由法务人员进行复核、修改及完善;而对于那些需要多方沟通、谈判的复杂合同,则需要更多的依靠有经验的法务来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
“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律师加快工作速度,以便他们专注于那些仍需要人来完成的任务。让AI作为一个律师助理对NDA进行初次审查,将为律师腾出宝贵的时间,专注于客户咨询和其他更高价值的工作。”杜克大学法学院教授Erika Buell如是说。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的AI技术可为包括法律文本审核等在内的法律工作提供语义解析、风险识别、内容管理等诸多工具。这些工具将赋能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由纯人工的工作,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变,将一线法律工作人员从基础工作、高频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风险、高价值的领域中去。
工程总承包合同人工智能审查研究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