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云顶国际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05-16 浏览:1827
孵化创新 筑梦“云端”
——记中建二局三公司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佳庆
张军 池洁蓉
出生于黑龙江的他有着东北人的直爽和豪迈,深圳工作的十年又让他有了南方人的细致和冷静。年仅34岁已完成了多个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胆大心细点子多”是同事对他的评价,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筑梦云端,孵化创新,成果转换已达48项,产生效益793.9万元。他就是广东省2018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建二局三公司中洲滨海商业中心项目经理王佳庆。
创新 变不可能为可能
2014年6月,年仅30岁的王佳庆凭借胆气和自信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6.7岁的年轻团队,进驻三公司有史以来第一座超300米高层综合体工程---深圳宝能深业物流中心项目。
但他和团队缺乏超高层的施工经验,面对高317.6米、总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的“巨无霸”,王佳庆大手一挥,“那我们就边学边干,边干边创新” 。因受前期桩基工期滞后影响,开发商交付项目场地时间推迟了整整1个月,要在春节前完成剩余土方和5层地下室和2层裙楼的生产任务,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佳庆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一次攻关中他发现基坑的西侧和东南侧有反压土条的设计,投标时的逆作法存在施工难度相对较大、成本高、工期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经过反复讨论,与设计反复沟通,王佳庆大胆地将反压土条开挖方式,改为顺作法结合跳仓法进行基坑开挖,并且在基础底板高度范围内与基坑边之间的空间,直接浇筑同基础底板标号相同的混凝土,以替代土条作用,不仅一举保障了基坑安全,还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学艺 师夷长技以自强
2015年1月1日,以王佳庆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对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科学科研、信息交流等开展技术专研。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一声怒吼叫住了几个蹑手蹑脚的年轻人,“不好意思,我们是隔壁项目部的技术员,只是想过来观摩下。”项目部几名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边陪着笑脸,一边从兜里掏出工作证给邻居项目看,这才化解了一场“误会”。原来,项目部第一层爬模与铝模板拼装完毕,混凝土浇筑后,大家本以为会惊艳四方,结果却大跌眼镜,预期中本应光如镜面的混凝土墙面变成了一张“麻子脸”。
王佳庆带领工作室成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在一筹莫展之时,工作室主力成员郭朋朋,发现邻居项目也采用爬模与铝模相结合的施工工艺,而且成形效果不错,毅然决定对外“偷师”。同时,他们还先后到天津、昆明、广州等地观摩学习,不断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对内,他们结合项目自身特点,进行头脑风暴,经过反复论证、对比、分析,最终采用对拉螺杆将铝模IC板永久加固在爬模上并一同爬升,混凝土外观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在深业物流中心项目施工过程中,工作室还攻克了“超高层核心筒爬模与铝模结合部位施工技术”“超高层组合式吊笼大型设备吊装”等关键技术。王佳庆介绍,“超高层组合式吊笼大型设备吊装技术”采用吊笼的方式进行垂直吊装,避免了设备垂直运输的拆卸解体,完整的吊装为设备的选型和采购提供了可靠保证和更多选型;加快了吊装的速度,保证了工程进度;避免了设备过度包装,降低了设备采购费用。
孵化 有梦者皆为成员
创新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动力,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的创新孵化器,正在建筑领域兴起,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截至目前,工作室共立项48项课题,成果转换48项,通过不断创新产生经济效益793.9万元。此外,创新工作室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每间隔一周进行一次内部培训,短短两年时间,工作室培养了2位市级劳模,1名高级工程师、6名中级工程师、4名项目技术总工及一批创新型人才。项目团队陆续承接了220米的金利通金融中心和180米的中洲滨海商业中心项目,用创新筑梦云端。
工作室发展至今,已有在编成员43人,9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6项国家专利;累计发布企业工法9项,其中省级工法2项,市级工法7项;形成QC成果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工法4项,市级工法6项。2016年底他们被深圳市总工会评为“深圳市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7年底,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广东省总工会六家参展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向大家展示了建筑工地上的“黑科技”——“互联网+”智慧工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科评价王佳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VR应用是“每看一次都是在拯救一条生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有志者,有梦者,皆为成员。”王佳庆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创新,营造了团队创新、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也让建筑工程质量再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