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2日,星期三,欢迎您访问云顶国际业协会官网

行业新闻

马智亮: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装饰的智慧建造

信息来源: 中华建筑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7-04-17   浏览:1068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BIM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设教育学会BIM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马智亮近日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建博会)上发表演讲:《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装饰的智慧建造》。

马智亮介绍,德国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先驱,其政府提出工业4.0的概念,目的就是使工业向着智能化发展;而受德国“工业4.0”的启发,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的制造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制造业的热点。建筑工业化以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的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标志,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工期、提高施工质量等优点;而建筑工业化的实现方法就是推行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生事物,根据马智亮介绍,我国上世纪70年代曾经大力推广过这一概念,之后有所中断,现在又出现复兴之势。装配式建筑传统的建造流程,分为如下几步:首先是要设计形CAD图纸,并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拆;进行构件设计;进行工艺设计;在工厂里面进行生产;最后进行现场安装。这样以CAD图纸为基础的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自动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非常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果应用BIM对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装配式建筑三维管线的综合,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做到设计的可视化;但是BIM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仅仅在局部得到应用。

马智亮认为,BIM技术在我国应用受到局限,主要是因为中国缺少成体系的技术和系统。德国是装配式建筑装饰的应用典范,他们的系统和技术都自成体系。国内某些企业也已经引进德国系统,但是依旧存在问题:首先,使用规范存在差异。第二,管本地化的出现难题,使用者普遍反映不好用。第三,价格昂贵,德国的系统在智能化程度方面也有待于提高。基于这样一个分析,马智亮认为,如果我国能够充分的利用BIM技术,研发成体系的技术和系统,就能够使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向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智慧建造,并由此使建筑业搭上“中国制造2025”的快车。

马智亮预测,装配式建筑装饰,下一步应当向智慧建造的方向发展。所谓智慧建造,就是采用适用的高新技术,对建造全过程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改造和创新,实现建造的工业化、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确保建造过程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率。

马智亮提出,建造过程中,设计是第一位,而设计过程应该使用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工艺设计技术。这个技术基本的思路是,以“搭积木”的方式来进行设计。要践行该技术,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的标准构件库;然后利用形成户型的标准,组合形成楼层的标准;再按照楼层的标准进行搭建,形成整体建筑;最后再进行相应的配合和设计。上述技术只有以BIM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并完美体现,才可以大幅度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设计的效率,提高设计的质量。

在生产方面,还需要发展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化辅助加工技术。以两种具体的构件为例,一种构件是育应力叠合板的生产,一种是三明治复合板设计。前者需要研制一个装置把配料集合运载,非常便于进行构件生产准备工作。另外像三明治复合板这样复杂的构件,可以有系统化的装置,使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形成工厂化的生产,提高建造的自动化的程度、智能化程度。

马智亮介绍的第三个技术是质量检查技术,即基于BIM和图像处理的预制装配构件质量自动检查技术。实际建造过程中,对于梁、柱等构件的配筋非常复杂,必须进行相应检查,目前钢筋已经可以有对应的BIM模型;而利用先进的图像技术,还可以把照片用程序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用重建的模型和BIM模型进行对比,然后再来检查钢筋间距是否满足要求,使得柱、梁质量检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第四个关键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GIS的装配式构件精细化调度和实时追踪技术,即在构件上贴上RFID标签。在这种技术的辅助下,构件出厂、入库都可以通过自动装置形成记录,整个过程都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大幅度提高预制构件的智能化配送和追踪水平。

马智亮最后总结,BIM和装配式这两项技术,是目前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热点,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BIM如果和装配式联合起来,必将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节能,让中国在建筑装饰行业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